经济学院“小经济”赋能“大振兴”实践团赴山丹县调研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经济学院“小经济”赋能“大振兴”实践团于8月12日赴山丹县开展为期6天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当地“庭院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现状,助力打造“国博故里 丝路马都”文旅宣传新品牌,擘画山丹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军马场实地探访,见证生态修复奇迹
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实践团第一站前往山丹军马场,实地感受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亲眼目睹祁连山生态环境在科学治理与精心呵护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这不仅是对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直观展示。
实践团深入基层,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基层治理在推动生态环保中的创新举措,学习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世代守护草原的牧马人精神,激励着我们珍惜自然、尊重劳动、传承精神,他们不仅是祁连山生态治理的守护者,更是山丹县文旅品牌不可或缺的人文底蕴。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山丹军马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勇于担当,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实践团赴山丹县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调研
实践队员在游客中心发放问卷
专业知识赋能,打造主题庄园新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山丹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乡土优势文旅资源,大力投资主题庄园建设,发展“庭院经济”。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土豆驿站”、“焉支花谷·羊主山庄”、“芦笋庄园”和“高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四个主题庄园,实践团成员围绕庄园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在文创融合、产学研用、区域协同等方面与各乡镇干部、庄园工作人员等进行交流,发挥经济智慧,提出青年建议。一是构建“庭院经济”产业新样态,利用土豆、芦笋等特色产业研发系列文旅产品、打造数字化文旅项目,推动“庭院经济”同生态农业、加工贸易、休闲服务等深度融合。二是高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应积极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将文化遗迹、民间技艺、特色建筑等文旅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和开发,打造“罐罐席”非遗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三是四个主题庄园持续发展“数字+文旅”的营销新模式,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利用现有场景丰富宣传形式,构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地域文创产品输出。实践团成员认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优质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和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努力,有助于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大马营镇干部为实践团介绍大力金刚烧烤营地
芦笋庄园经营人李鹏为实践团成员作讲解
实践团抵达土豆驿站
实践团与李桥乡镇工作人员合影
领略长城遗址风采,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将教育场景融入时代大课堂,以“知行合一”擘画立德树人新格局,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题中之义。
实践团第三站来到汉明长城遗址,漫步在那些由黄土与石块砌成的城墙间,团队成员纷纷被其沧桑的美感所震撼。这些墙体,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坚韧地站立,尽管有些地方已被侵蚀,但它们的根基依旧深植于厚重的历史土壤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魂魄。在山丹县汉明长城博物馆里,讲解员带领实践团成员了解了甘肃省历代长城分布情况及长城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团队成员感受到汉明长城的数字化保护模式,通过遥感测绘技术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现了对长城遗址的精准监测与保护。
实践团徒步前往汉明长城遗址
讲解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汉明长城博物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才能把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巨大变化、辉煌成就、伟大精神装进心中,作为当代大学生,此次实践激励我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要努力成长为不负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团成员刘筱佩说。
经济学院“小经济”赋能“大振兴”实践团深入山丹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切实提出可行建议,以青春之姿挺膺担当,为乡村振兴矢志贡献的决心与信念。(文:曹若华 李星泽 )